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东西”一词的文化内涵

    信息发布者:郭续军
    2022-02-12 18:04:21   转载
    为何叫“买东西”不叫“买南北”?南宋10岁孩童一言道出真相彤陌红尘01-07
   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、内涵丰富,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,汉语中形成了不少约定俗成、意义完整的口语词汇。
    它们多来自历史典籍和民间故事,并在人们的使用、交流下不断丰富词义,形成了隐藏于表层含义之下的精辟意义,其中,“东西”一词的含义就极为精彩。

    词义丰富的“东西”
    在经典小品《主角与配角》中,陈佩斯与朱时茂就用一段对话展现出了“东西”一词丰富且精妙的含义:
    陈佩斯先说到:“几千年就出我这么个东西?”
    朱时茂赶紧圆场:“你不是个东西。”
    “什么?你说我不是东西!”
    “啊,你是东西。”
    “我是什么东西!”


    短短五句话,“东西”一词意义不同,却又不妨碍听众理解其中深意,可谓精彩绝伦,只是若让汉语初学者听到这段,恐怕就要在这“左一句东西,右一句东西”中晕头转向了。
    除了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指代外,“东西”本身还表示距离和方位,例如“东边和西边”,“东西百余里”;而在日常口语中,“东西”一词更是涵盖四方万象,可以泛指一切具体的和抽象的事物。
    那么如此精妙琢磨的小词到底源自何处,东、西二字又是如何从简单的方位词演变出泛口语化的丰富词义的呢?
    为什么我们将“东西”作为一切物体的统称,常说“买东西”而不用“买南北”呢?
    一则关于朱熹和其学生的趣谈或可为我们打开思路。

    朱熹教学解词源
    朱熹是南宋时期最为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,儒学研究的集大成者,他与孔子并提,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,被世人尊称为“朱子”。
    朱熹学问高深、思想广博,他继承了程颢、程颐的理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,“程朱理学”后被历朝历代尊奉为显学,成为了中国哲学中不可撼动的强干劲枝。
    除过治学勤政、著书立说,朱熹还重修书院、广纳学徒,现在名扬四海的江西白鹿洞书院,就是在朱熹的奏请下修缮的。
    朱熹知天命之年时,白鹿洞书院修复完毕,他不仅亲任洞主,订立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规章制度之一《白鹿洞书院教规》,还开堂授课,供养贫困学子。
    关于“东西”的讨论就要从朱老师的一次日常授课开始讲起。


    某日,朱熹正在讲台上旁征博引、侃侃而谈,窗外忽现一妙龄女子提篮走过,许是少女容颜姣好、青春洋溢,不少学生的注意力都随着少女远去的背影飘走了。
    朱老师见此场景,索性放下书本,与学生攀谈起来,正所谓“世事洞明皆学问”,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文化,学识深厚的朱熹又怎会不懂这个道理。
    朱熹见女子手提竹篮,灵光一闪,便向众学生开口提问:“你们说这女子提篮作甚?”,学生们见先生并未嗔怒,不禁松下一口气,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,可争来争去也多是说女子是要去采买东西的。
    这一回答正中朱熹的下怀,他顺势引导,提出了第二个问题:“你们刚都说‘买东西’,怎么没人言‘买南北’?”
    这个问题一出,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,谁也没想到老师竟会用日常口语中的小词提问。
    面对鸦雀无声的课堂,朱熹微微一笑正欲开口,突然一只小手笃定地举了起来,起身的是一个10岁的孩童,他自信满满:“夫子,学生有一答案!”


    朱熹心中一喜,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
    孩童不急不慢地说到:“五行说里讲求金木水火土,东方属木,西方属金,南方属火,北方属水,而中间则属土,这五样中竹篮遇火则烧,盛水则流,装土则漏,唯有木、金可装,故而只能言买‘东西’”。
    朱熹听完孩子机智的回答,倍感满意,关于“东西”一词的五行说解释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。关于“东西市”的三种说法
    除过五行说之外,另一种关于“东西”起源的主流解释则来自唐朝的城市规划方案。
    唐朝的长安城内以朱雀大街为分割线,划分有东西两市,东市主要售卖奢侈物品,以满足达官显贵的需求,而西市则更为平民化,售卖各种生活必需品,且有胡商聚集,故而又被称为“金市”。


    不论是高门望族亦或是平民百姓,日常采买都需要往来于东西两市之间,久而久之,人们便将采购物品说成是“买东西”了。
    当然,对于“东西市”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,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“东西市”指代的并不是东西市集,而是指洛阳和长安这一东一西两个城市。
    早在东汉时期,商人在采购物资时便要经常往返于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,因此人们便将去这两个经济发达地区采购、售卖的行为简称为“买卖东西”,“东西”一词也由此而来,发展为了一切物品的统称。
    还有一种说法则考虑到了市肆交易的舶来品,自古以来人们除了“东西”也常用“南北货”来指代货品。
    至明朝万历年间,航海技术日渐成熟,海运管制日渐宽松,来自东洋、西洋的舶来品慢慢也成为了商品经济的主流。
    人们将这些产自东洋、西洋的新奇玩意儿简称为“东西”,而随着之后舶来品的大宗流入和销售,“东西”一词也跟随商贩流通到了全国各地,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方言。

    基于文学的一些观点
    以上的种种说法均建立在对古代社会经济史发展的考证上,除去这一角度,一些学者也曾尝试用文学的观点来解释“东西”一词的起源。
    《辞源》中阐述“东西”一词时说:“货物产于四方,言之谓东西,犹如记四季而约言春秋”,就是说“东西”与“春秋”一样,都是对某一事物的概称。
    陈望道先生曾著文《修辞学发凡》,在文中他表明了自己对“东西”的观点。
    他认为“东西”一词实际是语文中借代修辞的应用,天下货品来自“东西南北中”四面八方,但若直接以“东西南北中”代称商品,则显得极为繁琐,故只取前两个字,代称曰“东西”。
    其实不论是闲趣杂谈的五行说,还是以史为据的事迹说,亦或是出于文学考量的修辞说,种种说法都有其道理,难以直接评判对错。


    但是仅由一个小小的“东西”一词,便可以延伸出如此之多的文化内涵,足可见汉语言的博大精深,对“东西”一词的考据或也以小见大,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